国际教育的寒冬来了吗?

国际教育的寒冬来了吗?


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文章作者:阿驼

他们说,国际教育的寒冬来了,你怎么看?
枫叶教育集团官网
  • 关键词三 人才瓶颈

行业里缺人,从管理层到学科老师再到市场品牌,都是如此。

首先,国际化学校是处于成长期的新生代事物,人才需要时间培养。目前,很多老师、校长都是从体制内公立学校出来的,有民办学校经验的就很少,有国际课程、中外合作经验的就更少了。

其次,国际化学校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低,薪资却并不高。不仅需要懂学科,更要英语好,还要会教孩子,学校一般会在海归群体和985学校招聘,但学校靠什么吸引优秀人才呢?

最后,行业没有人才培养规范,老师和学校之间协议形同虚设,人才流失大。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用这句《桃花扇》的唱词来形容国际化学校这些年的“野蛮生长”与“默默消失”的现状是合适不过的,而大浪淘沙之后,才是真正好学校大放光彩的时候。

我们的孩子不如别人?

教育是农业,绝不是工业!

——吕叔湘

“最近,在苏州举行的马拉松国际比赛中,中国运动员何引丽的发挥非常出色,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突然有一位’志愿者’坚持要把国旗递给选手,也打乱了选手的跑步节奏,最终没能获得冠军,还引发了话题评论。事情本身和国际教育无关,却从旁反映了,国际化人才不仅是针对教育所提出的,更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刚需。”——包玉刚学校总校长吴子健

“对于绝大多数准备出国的孩子来讲,他们眼前的问题是考不出优秀的标化成绩、GPA;远处的问题则是到了英美顶尖大学无法适应,不知道如何应对学习、交际、生活的挑战。终极原因是批判性思维的普遍缺失。”——BMC博懋教育联合创始人李安

他们说,国际教育的寒冬来了,你怎么看?

“牛津大学的一些面试题,可能大人都会被问傻。比如’七星瓢虫和草莓为什么都是红的’,再比如’J.K.罗琳写给成人的书和写给孩子的书有什么不同?’他们希望从中知道,你有没有阅读的习惯,你是否有广泛涉猎的好奇心。”—— 牛津AQA中国区主任唐麟琪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名声在外。中国学生在该测试中的成绩十分出色:2009和2012两年都排名第一(参加测评的只有上海学生),2015年则排名第十(这次除了上海,又增加了北京,江苏和广州的学生)。然而,测试后的分析却反映出了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教育国际化中有所关注:

  • 中国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存在问题。

  • 中国学生课后用在学业上的时间,是全球最长的。

  • 中国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相对较少。

  • 中国教育的差距很大,特别是京沪一线城市和相对落后地区的差距。

笔者也曾与许多留学生和上海国际学校高中生有过接触和访谈,当中国孩子来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世界顶尖名校,他们在学习上是有不适应的。这个不适应有语言的不足,但更多还是学习能力和素养的缺失,很多托福115+的学生仍然跟不上美国大学课程,就是这个原因。

他们说,国际教育的寒冬来了,你怎么看?
  • 关键词一 能力教育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做好教育体系和课程的改革和提高。”吴子健校长分享说,而一直坚持“全人教育”理念的包校,正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上始终如一的践行者。

“你与别人一样吗?你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与别人不一样吗?在包校的开学第一课,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更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包玉刚学校的能力第一课,就是认识你自己。

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孩子和家长的心态在慢慢改变——希望孩子可以在大学之后的人生路上取得成功。英国本土最大的考试局牛津AQA也在做改变,比如他们在英国本土做的两个产品:IPQ(Independent Project Qualification)和GCSE Plus,就是把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方法和内容前置到高中阶段,让学生通过项目制学习来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沟通技巧等。

  • 关键词二 批判性思维

他们说,国际教育的寒冬来了,你怎么看?

这样的对话,在学校里、在网络上、甚至在大街上都会发生,如果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哪怕是泼妇吵架,都是需要论证形式的。那么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呢呢?BMC博懋教育联合创始人李安有两点建议:

批判性思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不论是托福、SAT考试还是IB、AP的学习,你需要理性的去判断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观点,让每一次判断都证据确凿,而并非是靠想象的模糊判断。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强化,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与心智的成熟。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文化差距,不同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通过追问去了解其合理性,从提升包容不同观念的可能性,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格品德。

  • 关键词三 中国根基

如今,越来越多的双语学校将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国际教育3.0时代的重要方向。

“试想一下在美国某大学世界历史的课堂上,老师更希望一个中国学生聊一聊秦皇汉武呢?还是凯撒大帝?同理,一个世界顶尖大学招生官在全世界寻找学生的时候,是否更会被你身上的中国印迹所感动呢?因此,包括UWC、包玉刚等知名的国际化学校,都把中国文化看的很重。”——肖经栋

以包玉刚学校为例,从2007年创校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定下了三点办学使命: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国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今年九月,笔者受邀来到常熟UWC,恰逢“虞山书院”的落成,亭台楼阁、古色古香,还记得记得当时副校长李萍描绘未来孩子们在中式书院中学习古典文学,高声朗读论语的场景,国际化学校对于中国文化的坚持,不仅为了培养有中国根基的学生,更为了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 << < 1 2 3 > >> >>|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lcn.com/news/sikao/1911017382670CI0EBHGHGKK0A76F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