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动态 > 国内教育动态 >

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


栏目: 国内教育动态     |      作者:佚名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15%”这一目标。

  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实现大幅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1年的1.44%增长到了2020年的10.56%,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但与此同时,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城乡差距达7.3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差距为4.83个百分点,40至49岁、50至59岁和60至6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8.42%、5.48%和3.52%。

  面向新时代,我国要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从10.56%向15%的跨越,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必须进一步聚焦重点人群、适应时代特征、创新传播方式、协同多元主体。

  要聚焦重点人群。对老龄群体的科学素质应当给予进一步关注,特别是面对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上不断拓展提升所带来的新挑战,要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场景和行为特征,以终端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提升智能技术的普遍适用性,以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老年人的风险识别能力,防范化解数据盗取、隐私泄露、算法歧视等问题对人身财产安全带来的危害,助力其跨越知识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迈向智能时代,融入数字社会。

  要适应时代特征。当前,开放科学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高端形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气候变化等事关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挑战,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迫切需要搭建开放交流平台、推动知识信息共享、加速新兴科技应用,将先进的防疫抗疫经验、知识作为“公共产品”传播给社会公众,实现科学知识、方法、理念在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中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全社会提供系统性、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要创新传播方式。每一次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自然现象、公共事件、大型活动背后,往往都蕴藏着具有无限潜力的科普契机,往往能够启迪一代人的科学梦想,激励一代人的科学追求。应当探索建立社会热点科普响应机制,将变化的科普需求和持续的科普供给相结合,将静态的科普资源和动态的科普行动相结合,将科技创新的知识和文化创意的元素相结合,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承载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的具象意涵,引领我们这个民族“仰望星空”的共同行动。

  要协同多元主体。科学技术普及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类专业学会要引领广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聚焦科技发展前沿,携手创作高质量科普作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载体,相关平台型企业应进一步开放自身的算力、算法、数据资源以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各类科普网站、科普平台应积极引导和支持网络公众科普力量发展,进而形成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扩散、科学文化传播一体化的良性科普生态。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2日 02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下一篇:【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探寻“大思政课”的全新打开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