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经济复苏 增添信心和力量(权威论坛)——国内外专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2)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

为世界经济复苏 增添信心和力量(权威论坛)——国内外专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2)


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      作者:佚名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在应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在政府强有力的宏观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持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例如,人民银行向中央政府上缴结存利润逾万亿元,这笔资金极大地增强了今年中央财政纾困能力,以及应对经济的巨大负面冲击的能力。

  塞巴斯蒂安·佩里莫尼:中国有效统筹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减税降费、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稳定经济增长的综合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我注意到,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这些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进步不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创造就业、促进增长,将有力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一些不利因素还在演变,不少市场主体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哪些方面的困难,应如何应对?

  李雪松:下半年中国经济还可能面临多重风险叠加的挑战:一是局部疫情反复,制约经济运行;二是发达国家外需收缩,导致我国出口下行压力加大;三是房地产供需双弱,继续拖累内需增长。根据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如果这三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中国经济下半年大概率会回归常态化增长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策应对。

  及时谋划储备增量政策,为经济修复提供助力。在财政政策上加大稳增长、保就业的力度。在货币政策上注重统筹协调总量工具与结构性工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还应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和行业,以及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加快改革稳定市场预期,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应着力稳定各类市场主体预期,尤其要避免各类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发展形成向下的趋同性预期。

  坚持保链稳链与疫情防控并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持续畅通,及时防范上游对中下游的成本冲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大宗商品供需调节能力,加大稀贵金属、化工产品、芯片等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力度,破除隐性壁垒和不合理限制,积极探索疫情防控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路径。紧抓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机遇期,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突出就业优先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导向性,促进有效需求加快释放,带动提振劳动力市场。推进供需双侧发力,加快处置化解房企风险,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弗雷德里克·巴尔丹:在全球疫情持续肆虐、全球化遭遇挑战和曲折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经做了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今年正式生效等都可以帮助中国对冲全球部分供应链紧张等问题。中国坚实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广阔市场,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增长潜力大,可以应对类似疫情的短期挑战,为长期发展蓄力。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势头更为明显。中国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当前,世界多国通胀高企、滞胀风险上升,主要经济体政策趋向收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如何评价当前世界经济的总体情况?相关情况对中国经济有哪些影响?

  李雪松: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环境愈发复杂,挑战增多,不确定性加大。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一些国家通胀高企,面临滞胀风险。2022年下半年,部分发达经济体或由通胀滑向滞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呈现区域分化,全球掀起加息潮,货币收紧或引发部分国家经济衰退与主权债务危机。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周期不同步,政策目标与方向分歧较大。美国经济尽管出现下行苗头,但仍处于过热状态,总需求旺盛,通胀压力较大,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欧元区经济周期滞后于美国,复苏不如美国稳固,但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快速拉大,通胀压力急剧上升。预计下半年随着美欧收紧货币政策,加之美国经济逐步转入下行周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剧。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答记者问——让罚款清理的成果惠及企业和群众

下一篇:开创新局面 实现新飞跃(观沧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