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真正的竞争力在文化的力量(2)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师成长 >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大学:真正的竞争力在文化的力量(2)


栏目: 校园文化建设知识     |      作者:佚名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让先进的思想认识体系向工作体系转化

  文化建设体系的确立,就像有了泡菜坛子,可以将整个文化意味浸染在校园里,但要做到文化意味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心中,则不仅要有时间的孕育,更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具体工作措施的跟进。如何让先进的思想认识体系向工作体系转化,怎样使认识变成每一个人自觉的行为及习惯,则不能仅仅靠个人的自觉与道德修养,而是要在制度上、奖惩措施上、引导机制上、舆论环境上予以保证。

  大连大学首先从制度建设方面寻找突破口,一方面将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利合理转移,从学校下到学院,从学院向教授转移;一方面将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分析,将宏观目标控制与事务性服务工作分开。一部分管理者要把握全局,为学校战略目标服务,另一部分要老老实实地转变成服务机构,以学生的满意度、教授们的满意度、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的满意度来评价机关工作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师们的评价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们不能仅仅完成科研教学任务即被评价为好老师,教师不仅要担负教书职责,同时还要担负育人责任。在此认识上修改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聘任制度,那些长期重视教育工作、多年关心学生、精心培养指导学生并屡获佳绩的教师被聘任到较高的教师岗位。

  在制度修订的同时,学校创建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管理工作4个创新团队,以此为榜样和标准来拉动大学文化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学校每个人都参与制定创新团队的标准,这个标准的核心就是怎么符合先进大学文化的思想,研究每个人在工作中要树立什么样的观念,要确立什么样的新的职能,要确立什么样的新的工作流程,以此推动无形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是办专业还是办文化?是培养专业人才还是文化育人?对此,大连大学明确提出,大学的使命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大学的任务是文化育人,是通过文化培养人、创造人。因此,一切的文化建设都为最终的育人目标而努力。在对学生培养方面,“把为所有学生的发展与成功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在文化视角下的学生成功标准则被定义为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在此理念下,构建了以工作室为代表,以“创新基金项目”及“学生活动立项”为牵动,以各种国际、国内竞赛及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以校内科技节、艺术节为载体的多元创新与实践教育体系,开展各项科技、文化活动。在组织各种活动中,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培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文化模式去思考、运筹、设计、实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策划和组织,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同时为扩大学生视野,成为文理兼修的通才,建立了“公共选修课”、“名师讲坛”、“创新学分”、“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工作室”、“导师制”等制度,创立了新的“学位授予”、“学生调转专业”等管理办法。学校也不仅仅在专业成才上关心学子,更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给予学生细心的照顾,完善了“奖、助、贷、补、减”等全方位助学体系,建立了200多平方米的“爱心超市”,在入学时不张扬地为贫困学子办理爱心卡,这些学子可以去爱心超市随意取拿物品,缺少什么还可以留言。学校在不伤及学子自尊的情况下让这些学子体会真正的人文关怀。如今,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表现出色,像其中的佼佼者曹冰在几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国务院的公务员,打破了国家级公务员不录取地方大学毕业生的无形标准,为大连大学赢取了盛名,如今,大连大学各专业的毕业分配率已远超其他同类大学,于此,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依稀看到以文化为土壤和空气来组织和管理的大连大学的明天。

  采写后记:几千字能够叙写的仅仅是大连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总体框架,是很宏观的一小部分,那些多年实践中具体而微的工作细节,那些只能身在其中才能感知的氛围和给予人精神心境上的影响,在这里都不足以表达。记者只是一个看到泡菜坛子的人,那孕育的艰辛与琐细却不能言传,但文化带来的质的变化已经可以从校园的整体氛围和学生们的精神风貌中看到、感知到,带领我参观博物馆的是来自河南的大二学生闫寒,作为博灵工作室的一员,他在经过培训后成为博物馆的解说员,他在学业之外的这个实践平台的表现可以和专业解说员相媲美,从容自信的微笑中让我看到连大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不正是大连大学追求的“让人人都成功”的最好诠释吗?

  (记者 许维萍)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用民族文化坚强心灵

下一篇: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建设和谐校园




  相关推荐